古燕国的都邑、元以后历代中国的京城:现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设计始于元世祖忽必烈之时,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过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设计与布局,后世子孙不但能一窥中华文化中许多精微奥妙的神髓,更可以发现许多现代西方文化与古中华文化之间颇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处。
立足于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屏障拱卫,永定河与潮白河环绕滋润,古燕京的地理位置似乎伊始就拥有了无与伦比的王者之气。这里是古燕国的都邑、元以后历代中国的京城。
现存老北京城的设计始于元世祖忽必烈之时,是建立在原金中都离宫的基础之上的。经明清两代的经营和加建,形成了后来的规模。北京城分内外三层,三层的正门分别为外城的永定门、皇城的天安门,和宫城(即紫禁城)的午门。三个正门和各宫殿的正门皆向南而开,皇帝则面南而坐,接受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的面北朝拜。按照元大都时最初的设计,京城解决生活问题的市场商业活动安排在宫城北面靠着钟鼓楼的什刹海一带。
老北京城的设计,体现了周朝周礼对皇家都城的设计思想。据《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中所讲的面朝后市(又叫前朝后市)就是:宫城的前面(南面)部分办理朝政,而宫城的后方(北方)则是做生意买卖的市场。而紫禁城的门口左边设祖庙,右边为社稷庙,这就是周礼讲的“左祖右社”——祖(太)庙在东,社稷庙在西。
除了宫城的设置之外,应该说京城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古皇城(内城)外的四方分别设置了专为天子祭祀而用的五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山川)坛。五坛中的南北二坛的位置是按照《易经》中的乾坤排列:南方为阳,天属阳,为干;北方为阴,地属阴,为坤。所以祭天的天坛设在南郊,而拜地的地坛则立于北郊。日坛置于东而月坛处于西则是因为古人根据人肉眼的观察,认为日生于东而月起于西的缘故。
从日月二坛的东西位置,我们也不难看出祖(太)庙与社稷庙的主次之分:祖(太)庙在东,社稷庙在西,当然祭祖要比祭社稷来得更重要些。中国人祭祖讲究慎终追远,最后就追到了天地万物和人的创造者。所以祖(太)庙当然就比社稷庙更为重要。
除了祭祀,宫城内外的其它建筑也离不开易数的安排:作为天子办理朝政的地方,紫禁城设三座宫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为单数,易理中单数为阳,暗指天子。后宫为皇帝皇后的生活之处,设两宫:乾清宫和坤宁宫。二为双数,双数为阴,暗指后宫皇后,这是最初的设计。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交泰宫则是后来加的。紫禁城中暗合易数的排列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总而言之,整个古代北京城的设计,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
|